一直以来,广东省佛山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工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,把保障产业工人的基本文化权益作为重大惠民工程,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佛山特色的产业工人公共文化服务之路,大大增强了产业工人的归属感和城市的凝聚力。
佛山对产业工人的文化服务不是一时兴起、偶尔为之,而是将其纳入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中通盘考虑、统筹推进。一方面,做好顶层设计。自创建示范区以来,佛山出台了一系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制度政策文件,尤其是专门制定了《关于加强产业工人公共文化服务的指导意见》,为产业工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制度保障。另一方面,完善协调机制保障实施。近年来,佛山先后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、巡查抽检机制、绩效考核机制,在产业工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为保障文化民生,佛山还加大对公共文化的投入,夯实了产业工人公共文化权益保障基础。
为解决“社区强,园区弱”的突出短板,佛山探索出“以社区带动园区发展”的建设模式。通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、联合图书馆、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,佛山多举措加强社区文化设施建设,提高了就地就近为园区和产业工人服务的能力。为提升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整体水平,佛山市高度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,将文化英才培育纳入全市人才发展规划,并加强基层文化人才培训工作。
为解决产业工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不均的问题,佛山以需求为导向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。通过实施免费供给、主动供给、品牌供给、数字化供给、精准供给等“组合拳”,提高了产业工人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。目前,全市公共文化场馆以及71家民办文化场馆免费向市民开放,市联合图书馆自2011年开始实施“二代身份证”免押金书刊借阅服务。智能图书馆、送戏下乡、公益电影放映等公益活动常态化开展,将公共文化服务送到产业工人身边。“读者自主采购借阅服务”“电影馆音乐馆团体点单式服务”“电召诗人”“阵地预约登记”实现精准供给,增强了产业工人的文化获得感。宣传思想文化进企业、“筑梦佛山”文化艺术公益夏令营、职工文化节(产业工人文化节)等文化活动品牌有思想、有温度。如佛山市文广新局自2009年起,每年面向广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举办“筑梦佛山”文化艺术公益夏令营,共有3.1万名小营员享受服务。由佛山市总工会主办的佛山市职工文化节(产业工人文化节)共开展了5届,今年的活动以“职工心向党·建功新时代”为主题,组织开展职工定向悦跑、职工羽毛球比赛、职工趣味运动会等活动。
在产业工人公共文化服务实践中,佛山强化产业园区公共文化服务的“自我造血”功能,带动园区企业和产业工人从文化服务的被动接受者向参与者、提供者转变,推动形成产业工人“自我服务、自我管理、自我发展”的良性循环体系。
一方面,着力扶持产业工人文艺团队,鼓励其自我创作、自我供给。2016年,佛山市文广新局出台扶持办法,对各类舞台表演艺术骨干群众文艺团体进行专项扶持。同时,对职工参与广泛、活动形式创新、内容具体实在的项目分别给予资金扶持和重点宣传。佛山还积极培植职工文体协会、文艺团体,组织职工开展书法、摄影等培训、采风、比赛活动。引导带动各级工会蓬勃开展群众性职工文体活动,形成示范性职工文体项目活动品牌。
另一方面,努力拓展产业工人成才渠道。佛山通过成立各级产业工人作家协会、举办面向产业工人的文学大赛等方式,培育了周崇贤、盛慧、文彬等一批优秀的产业工人作家,催生出了《闯广东》《下广东》《南方建筑词条》等优秀打工文学作品。同时,注重用工匠精神引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,如2016年发起和宣传的“寻找大城工匠”活动,历时100天,选出首批30名“佛山大城工匠”。
为了让产业工人更好地融入本地生活,佛山积极搭建产业工人自主成长、展示才艺的平台,从“送文化”向“种文化”发展,在丰富广大产业工人文化生活的同时,吸引更多人自觉加入到传递文化的行列中来。其中,顺德陈村举行的“陈村梦想show”比赛已连续举办5年,通过才艺达人献艺与公益梦想的结合,使赛事既是才艺达人的圆梦舞台,也是承载慈善大爱的平台。在聚集了数十万产业工人的佛山高新区核心区狮山镇,自2010年起举办针对产业工人的“百企篮球赛”,受到了当地产业工人的热烈欢迎。在禅城,通过举办“乐活禅城·SHOW我风采”禅城区异地务工人员才艺大赛,吸引了全区各企业、工业园区的产业工人报名参加,为他们搭建了自我表现的平台。而三水区以“千亿梦想、鼓舞飞扬”为主题,广泛开展全区职工文化体育节,通过走下去和引进来的方式,每年将300多场精彩节目与赛事送进园区、送到职工身边,大大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。
佛山还推动多方力量参与产业工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。通过“社工+义工”的文化志愿服务模式,实现了专业社工与义工的优势互补。如南海区大沥镇嘉怡社区的户籍人口与异地务工人员(产业工人)之比约为1∶5,该社区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引入3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,设立了家庭综合服务中心、青少年服务中心等服务阵地,聘请专业社工为居民提供服务。而顺德区65%的村居聘请了专业社工团队,社工承接公共文化活动和培训每年以10%的比例递增。
(记者谭志红 通讯员陈颖、郑铿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