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桂芬(右)。受访者供图
“滴滴滴……”社工莫桂芬的QQ又响了。记者近日在广州市萝岗区永和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看到,曾经被莫桂芬帮助过的人,正通过网络与她分享最近的喜怒哀乐。
莫桂芬指了指曾经的受助者明仔的QQ签名——“其实我应该很开心。”她一直通过网络关注着明仔的情绪变化。“明仔现在很乐观,懂得去思考自己的人生。”莫桂芬说。
3年多来,莫桂芬和社工团队的同事们已服务老幼孤残等困难群众2600多人次,其中为300多名有困难的居民提供了一对一的专业辅导,与他们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。莫桂芬说,助人一时容易,难的是永远做他们的暖心人。
帮“问题父子”弥合伤痕
别看如今的明仔乐观、懂事,而在两年前,他的QQ签名却充满了绝望和怨恨:“一次一次骗我,我对你已经没有任何感觉。我就是这样,你若受不了我,就不要靠近我。”明仔所说的“你”,就是他的父亲。
2012年2月,莫桂芬接到一位母亲的哭诉求助:15岁的儿子明仔学会了抽烟,经常逃学、夜不归宿,与父亲的关系十分紧张,两人甚至大打出手。
初步了解情况后,莫桂芬上门家访,与明仔一家进行沟通。莫桂芬根据父子的情绪和行为表现进行了专业评估。在父母眼中,明仔不懂事,不懂得体谅他们;而明仔却认为父母不爱自己,不负责任。为了促成父母与孩子间的对话,莫桂芬积极协助他们换位思考,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,化解误会。
“家庭成员碍于面子,都不愿意主动承认自己有错,矛盾很难化解,社工的介入会让他们更冷静地反思自己的行为。”经过15次面对面的谈心、6次电话访谈和多次辅导跟进,莫桂芬渐渐走进这对“问题父子”的内心,帮他们解开心结。
在社工介入帮扶期间,有一天晚上,父亲发现明仔的脚踝扭伤了,立即把他送到医院。“第二天,一家人还一起喝了早茶。他们已经太久没在一起吃饭了,这是他们关系回暖的转折点。”莫桂芬说,从那以后,明仔与父亲的关系得到了很大改善。父亲懂得怎样教育才能让孩子听得进去,明仔也感受到家庭其实很温暖,决心改掉自己的不良行为,戒了烟。
让失学女童重回学堂
莫桂芬是广州市萝岗区永和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首批社工,2010年入职后,她和社工团队成员花了2个月的时间走访了150户残障人士的家庭。很多居民的困难事、烦心事都是社工在家访中发现并解决的。
2010年12月,莫桂芬在家访中遇到了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小丽。小丽的母亲因残疾丧失了劳动能力,每个月仅凭大儿子1000多元的收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。“由于小丽户籍不在本地,再加上家庭经济困难,当时她已经辍学在家半年多时间。母亲只能用几块钱购买旧课本,让小丽在家里自学。”莫桂芬说,自学不是长久之计,小丽也一直很希望有机会继续回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。
于是,莫桂芬开始帮助小丽整理各种证明材料,四处奔走,牵线搭桥,多次向街道、学校、热心居民、义工等单位和个人寻求帮助。“帮助小丽入学的过程很辛苦,但每到一处,都有好心人愿意尽全力支持。”在她的努力下,街道帮助开具相关证明,学校同意接收小丽并免费提供校服,义工愿意资助书本和文具费用,街道残联也帮助小丽的母亲增加了一些收入。2011年2月,小丽正式办理了入学手续,重新进入学校读书。
为了让小丽赶上学习进度,莫桂芬在网上发布招募信息,请志愿者共同为她制定课业辅导计划,利用假期为她补习功课。“每当为有困难的人解决了难题,看到一个个家庭重新找到温暖的时候,我都会更加珍惜自己这份工作的价值。”莫桂芬说。
为贫困阿婆修整灶台
莫桂芬认为,社工应该成为困难群众贴心的陪伴者,要善于发现居民生活中琐碎的难题。
耄耋之年的胡阿婆住在一间平房,其中一个儿子常年瘫痪在床,不久前离开了人世。另外两个儿子都各自成家,经济也非常拮据。在一次探访中,莫桂芬和社工们看到孤苦伶仃的老人家一个人居住,平日在室外用木柴烧火做饭。“晴天还可以凑合,一遇到下雨天,就得把炉火搬到屋子里。”莫桂芬说,由于没有任何排废气的设备,屋里的墙壁被烟熏黑了一大片,存在安全隐患,影响了老人的居住环境。社工们决定,要帮老人在屋子里搭建一个可以向室外排气的灶台。
在征得老人的同意后,社工们开始整合和调动社区的资源,向热心企业、公司及个人筹款。“得知老人生活不易,施工人员也把工钱打了六折。”莫桂芬说,“搭建灶台是一件生活琐事,但对于胡阿婆来说,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。”
对话
南方日报: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,你积累了哪些经验?
莫桂芬:作为一名社工,需要准确敏锐地感知服务对象生活的现状和正面临的困难。当我们面对困难群众的时候,应该给予他们积极正面的情感,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,善于把他们的负能量转化为正能量。
南方日报:你有什么心愿希望实现?
莫桂芬:我特别希望在我们的社会中,人人都能够成为公益人,日行一善,善行一生。希望大家都去传递义工的服务精神,帮助他人用自己的力量改变自己,受助者也能用自己奋斗经历再去感染更多的人。
(文/李强、许诺)